草地贪夜蛾究竟有多可怕呢?它会毁灭我们的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生产,造成大饥荒吗?
理论上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但从植物保护专业的角度看,草地贪夜蛾应该是一种可以有效防控的害虫。
针对一种作物病虫害,现代植物保护的理念首先是要注重预防,所谓“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对付危险的外来物种,预防的第一关是防止入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边境口岸动植物检疫。因为草地贪夜蛾的迁飞性,即使是严格的检疫也不能保证将其挡在国境外。从目前多地发生草地贪夜蛾的情况看,迁飞性入侵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能排除其它原因带入。记住当你偷偷摸摸从国外带回来奇花异果或不经过检疫程序进口大量带虫源病原的农产品时,你可能在带入类似草地贪夜蛾的危险物种。
一般来讲,一旦某个有害生物的物种入侵到一个新的生态体系并定植,特别是当新的生态位拥有丰富的食物和适宜气候,我们将很难把这个新物种的彻底消灭。人类害虫防治史上,只有少数几例在相对封闭的生态体系下比如一个小岛上成功地消灭过害虫的物种。 比较经济可行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通过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水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
植物保护科学发展到21世纪,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害虫防治的经验和技术手段,从理念到实践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从各种高效广谱性的杀虫剂如合成菊酯类农药,到特别针对某些种类害虫的特异性生物杀虫剂如Bt制剂;
从需要喷到害虫身体上才有作用的触杀制剂,到能够通过作物吸收,再杀灭取食作物害虫的内吸性杀虫剂;
从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杀虫,到利用植物提取物、微生物、以及天敌杀灭害虫;
从直接杀灭为害的种群,到能够利用昆虫雌雄恋爱交流使用的信息素干扰交配以及利用辐射不育技术来控制害虫下一代的繁殖。
总之,我们可以用来杀灭害虫控制危害的武器库相当丰富。 也就是说,以现在的植物保护技术水平,如果某种害虫仍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往往不是因为我们缺乏防治的手段,而是因为对害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发展规律了解不够,导致防治不及时或不到位造成的。
因此,害虫防治的第二关,是对害虫的精准监测。尤其是针对迁飞性、爆发性、能够短时间内在某一地形成大量虫口,形成严重为害的害虫,监测工作必须及时准确,才能有效地指导防治。 比如中国稻区每隔几年会有稻飞虱的大爆发,从历史数据看,稻飞虱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往往是因为预测预报失误,以至药剂、药械等防治力量和资源没能提前准备充分,一旦大发生,往往错失防治时机。
传统的害虫预测预报主要依靠植保系统的技术人员到田间实地观察,对人力的依赖程度高、数据采集效率较低且各地参差不齐、信息统计水平和共享度不高,因此害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受到很大限制。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害虫监测领域的应用,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有害生物数字化传感器,并将它与无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对一些重大害虫的实时监测(微信公众号:掌上闪讯)。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可以极大地提升害虫预警水平。 随着监测站点的增加,中国农林业将形成网络化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采用这样的技术,将大大降低害虫形成爆发性危害的可能。